应该说,目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果基础还不是十分牢固,宏观调控目前只起到了抑制宏观经济过快增长的作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虽有缓解,但是投资增长过快和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本轮周期中宏观调控呈现多阶段性特点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呈现出多次性或多阶段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波动态势的变化。
图3 美国GDP增长率波动曲线(1991~2005年) 在多次性微调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或评估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不像过去那样是使经济增长率大幅度地压缩下来,而是使经济增长率不冒顶,即不要突破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从我国目前国情看,大体为11%左右),从而使经济在适度高位平稳运行的时间尽量延长。2002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率又分别为9.1%、10%、10.1%和10.2%。第二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是2005年上半年,重点是2005年3月到4月。中央政府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扩张,又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收缩,自己调控自己。笔者在《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发表的《我国五次宏观调控比较分析》一文中,曾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紧缩型宏观调控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具有见事快、动手早等新特点。
以年度GDP增长率看,这个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历时9年,其中就出现了4个小峰(见图3中的虚线圈)。在控速降温的宏观调控中,经济增长率很快就会降下来。(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
其中,日本经济恢复之路将尤为漫长,因为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创新动力不足、债务水平高等短期内难以化解的问题。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都在7%左右。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又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大宗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致使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经济出现负增长。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相对僵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像英美那样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经济恢复十分缓慢。
美国把重塑经济全球化作为战略重点,所依赖的是软实力和大量国际化人才、在历史上形成的话语能力、发达的金融法律服务业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形成的以美国华盛顿和纽约为基地的各种国际组织。第二大板块是欧洲大陆和日本。
中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这些国家密切相关的外围国家,包括加拿大、爱尔兰等,与英美基本同步。世界经济发展分化、竞争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各国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自然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呈现板块化新格局。在世界经济呈现板块化格局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与美国最为引人注目。
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大趋势不会改变。第一大板块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较快的发达国家。这一过程很可能持续3至5年,其结果将影响经济全球化未来一二十年的走势。因此,英美经济恢复较快,失业率已降到正常水平之下,经济增速基本回升到危机前2%—3%的水平。
中国缺少的是软实力,其中包括国际化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化研究能力。美国的竞争优势在于高科技行业、基础型制造业和金融行业等,而中国的优势则在于一般制造业和部分服务型行业,也包括互联网
第三大板块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一些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较大、经济政策比较灵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紧紧拉住十多个国家,推动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同时推动与欧洲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因为美国深知其国际长期竞争力的根本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新规则。
美国的竞争优势在于高科技行业、基础型制造业和金融行业等,而中国的优势则在于一般制造业和部分服务型行业,也包括互联网。世界经济发展分化、竞争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各国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自然禀赋、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呈现板块化新格局。这些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必须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宏观政策方面下大功夫,而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概括地说,世界经济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同时,双方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其关键在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第二大板块是欧洲大陆和日本。
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极强,相互之间的实物贸易极为重要,占各自贸易的比重很高。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相对僵化,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像英美那样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经济恢复十分缓慢。
中国也非常清楚,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对于自身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至关重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中国经济仍然大有可为,中美合作的前景仍然良好。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因此,英美经济恢复较快,失业率已降到正常水平之下,经济增速基本回升到危机前2%—3%的水平。
英美尽管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它们采取了快速灵活、比较务实的经济应对政策,包括若干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一些会计准则的改变,帮助其金融体系迅速修复资产负债表,消费者信心得到了较快恢复。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又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大宗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致使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经济出现负增长。当前,美国致力于重塑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规则,重点是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利用贸易壁垒排斥所谓的政府补贴企业。但中国必须继续增强经济硬实力,同时不断提升软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改革,为中国未来发展也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靠的是硬实力,其中包括全球第一大贸易进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储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等经济硬实力。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大趋势不会改变。
中国缺少的是软实力,其中包括国际化人才储备以及国际化研究能力。特别是中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是印度经济规模的5倍左右,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为此,中国提出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牵头成立亚投行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抱有很高期望,希望中国能代表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既竞争又合作,重新建立一套对新兴市场国家比较公正合理、能够引导全球经济重回较高增长速度的国际规则。
这一过程很可能持续3至5年,其结果将影响经济全球化未来一二十年的走势。与这些国家密切相关的外围国家,包括加拿大、爱尔兰等,与英美基本同步。这些国家的主要代表是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资源和原料出口国。其中,日本经济恢复之路将尤为漫长,因为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创新动力不足、债务水平高等短期内难以化解的问题。
美国把重塑经济全球化作为战略重点,所依赖的是软实力和大量国际化人才、在历史上形成的话语能力、发达的金融法律服务业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形成的以美国华盛顿和纽约为基地的各种国际组织。最近一两年,这些国家步英美后尘,出台了各种量化宽松政策,也出现了一些经济恢复的迹象。
中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经济呈现板块化格局的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与美国最为引人注目。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都在7%左右。第一大板块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较快的发达国家